编者按: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又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称慢粒)患者是否伴有合并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选择和长期生存均有明显影响,这些已在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我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江倩教授在第58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公布了共存疾病对于我国慢粒慢性期患者的TKI治疗满意度、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和生活质量的状况(大会摘要号:1927)。以下是本刊记者在大会现场发来的报道。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江倩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研究概述
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粒的中位发病年龄在56~65岁,其中一半为老年患者。然而,我国已有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国内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将近20岁。因为共存疾病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推测,我国CML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可能与西方国家补贴。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患者的数据做一评估。
基于此,江教授及其团队于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间,在全国范围内向正在服用TKI的成年CML患者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入选标准为处于慢性期且服用TKI≥3月,其中可供分析的数据为1143例。结果显示:受访者中,男性725例(63%),中位年龄42(18~88)岁。944例(83%)在诊断后6个月内开始TKI治疗。868例(76%)目前服用伊马替尼,742例(65%)服用原研药。中位服药29(3-182)个月。878例(78%)报告获得了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479例(43%)报告获得完全分子学反应(CMR)。
307例(27%)具有共存疾病,79例(7%)有2种及以上共存疾病,常见的依次为:高血压30%、糖尿病21%、胃肠道疾病12%、肝病12%、肾病(8%)、脑血管病(7%)、肾病(6%)、肺病(6%)、血栓(1%),其他良性病(15%),其他肿瘤(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2.0; 95% CI, 1.7, 2.2; P<0.001)和诊断至服用TKI时间≥6个月(OR=1.5; [1.0, 2.1]; P=0.040)是存在共存疾病的影响因素。是否具有共存疾病以及具有不同共存疾病种类的患者之间,CCyR、CMR无显著差异。共存疾病谱与受访者对TKI治疗的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无共存疾病,759例(91%);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其他肿瘤,176例(93%);其他良性病,99例(85%,P=0.056)。共存疾病谱与受访者报告的TKI治疗对工作生活的影响显著相关:无共存疾病,363例(47%);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其他肿瘤,68例(41%);其他良性病,66例(65%,P<0.001)。此外,共存疾病谱与生活质量显著相关:躯体健康总评分分别为:无共存疾病,47.9+/-8.7;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其他肿瘤,44.4+/-9.8;其他良性病,43.2+/-9.9(P<0.001);精神健康总评分:无共存疾病,49.9+/-10.9;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其他肿瘤,52.3+/-10.7;其他良性病,46.0+/-11.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共存疾病谱是受访者工作生活受影响(OR=1.4; [1.4-1.9]; P=0.008), 躯体健康总评分(OR=1.4; [1.2-1.7]; P=0.001)和精神健康总评分(OR=1.5; [1.2-1.9]; P=0.002)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服用TKI的中国CML患者中,27%伴有共存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为主,多见于年长者。是否伴有或伴不同种类的共存疾病,不影响患者TKI治疗反应,但影响其对TKI治疗的满意度、工作生活和生活质量。
专家点评
该项研究提示,我国CML患者不论在年龄上还是合并症共患率上都比西方国家显著减低。临床实践中,在TKI选择用药和管理病人方面,对有共存疾病的患者应该予以关注,在力求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帮助某些特定人群改善其生活质量的目的。
专家简介:
江倩,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血液病房主任。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擅长血液系统各类疾病的诊治,专业方向为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尤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有深刻造诣。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血液专业顶级杂志Blood和Leukemia等国外期刊,以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执笔《中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指南》和《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监测规范》,参编全国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培训教材以及学术专著7部。曾应邀在国际血液学年会、iCMLf大会、亚太恶性血液肿瘤大会、日本血液学年会、全球CML倡导者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北京市科委课题和人民医院院内基金等科研工作。现任亚太血液联盟临床试验网主要研究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联盟常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成员,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分会常委,中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联盟秘书长,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兼学会秘书,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老年保健知识管理平台建设公益项目常委,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专家,北京医学会医政准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现场审核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和《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