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于2014年5月9日-11日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黄晓军教授,介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维甲酸+砷剂治疗意义及耐药机制。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 黄晓军教授
《肿瘤瞭望》:首先要向您请教有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问题。2014年最新版美国NCCN指南中将维甲酸+砷剂列为APL患者的一线选择推荐,其实这种方案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使这个曾经凶险的疾病变得温和了许多。促使NCCN指南做出这一推荐更新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黄晓军教授:2014年NCCN指南中已经将维甲酸+砷剂作为ALP的一线治疗方案,这主要依据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比较了维甲酸+砷剂与维甲酸+化疗的疗效,证明了维甲酸+砷剂疗效并不亚于维甲酸+化疗。中国早已将维甲酸+砷剂作为一线治疗APL,但是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并没有临床试验可以证明维甲酸+砷剂优于维甲酸+化疗,因此指南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这也提示我们正在进行的医疗行为并不能更改指南,而是要来通过循证医学得出结论,最后更改国际指南。
《肿瘤瞭望》:如您所说,维甲酸+砷剂疗效并不亚于维甲酸+化疗,但临床上还是有部分患者复发,之后再用砷剂治疗疗效较差,砷剂耐药成为APL研究的关键问题。您的团队刚刚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APL砷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请向我们介绍一下这项研究以及其临床意义。
黄晓军教授:砷剂、维甲酸的应用,已使APL的治愈率达80%~90%,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和耐药。NCCN指南中已将砷剂作为一线治疗,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使用砷剂。药物使用机会越多,就越可能出现耐药。砷剂耐药的机制及如何预测砷剂耐药,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刚刚发表的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与砷剂耐药相关的4个突变基因,其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检测基因来预测砷剂耐药。如果发现有基因突变,不建议一直使用砷剂直到血液学复发,而应在复发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化疗、移植等,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率。这也为分层治疗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肿瘤瞭望》:这项研究是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这里要向您表示祝贺。对于这个成绩想必您会有许多感慨,请与我们分享一下背后的酸甜苦辣?
黄晓军教授:这需要长期的积累。首先要有大量的、完整的病例资料,其次要有转化医学的意识。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有一定的运气。
《肿瘤瞭望》:这次会议组织了一些辩论非常吸引听众,其中您主持了一个辩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初次诱导增加化疗剂量是最佳选择吗?您对这个问题的观点站在哪一边?为什么?
黄晓军教授:辩论将是未来学术探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可以增加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选择的辩题本身没有错对,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哪一方都有各自的道理。这取决于我们的治疗目的,是完全缓解率还是生存率;也取决于患者的状态,如年龄。所以我并不完全支持哪一方。任何一种化疗方案都有它的优缺点。例如,大剂量诱导化疗可能并不提高缓解率,但是有文献报道它可以提高无病生存期,但是会增加使死亡率和感染率。因此,不同的人群治疗方案可能不同。正方需要收集有利于它的观点,反方需要收集有不利于它的观点。这样才会有辩和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