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指南解读>正文

2025CSCO指南会 | 段建春教授:早期/局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更新要点全解析,精准诊疗再度升级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25 11:23:59  浏览量:22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为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提高肿瘤医师的临床与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CSCO诊疗指南的制定和推广,2025 CSCO指南会于4月18日在济南盛大开幕。在非小细胞肺癌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对2025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中早期/局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为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提高肿瘤医师的临床与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CSCO诊疗指南的制定和推广,2025 CSCO指南会于4月18日在济南盛大开幕。在非小细胞肺癌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对2025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中早期/局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会议现场,《肿瘤瞭望》特邀段建春教授接受专访,分享相关更新要点及NSCLC精准诊疗探索进展,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段建春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CSCO理事
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肺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国自然青年基金,国自然面上项目获得者
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2021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
长期致力于肺癌为主的胸部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转化研究。
 
《肿瘤瞭望》:请您分享下2025CSCO诊疗指南针对早期/局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部分的更新要点?本次更新主要纳入了哪些创新药物及重磅研究进展?

段建春教授:在2025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指南中,首先分子分型层面,针对早期肺癌患者基于最新临床研究数据进行了更新。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EGFR突变阳性及ALK基因融合的早期NSCLC患者,特别是ⅠB-ⅢA期患者均可从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中获益,例如ADAURA研究结果显示了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用于ⅠB~ⅢA期EGFR敏感突变(Ex19del/L858R)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再如ALINA研究结果显示阿来替尼术后辅助治疗II-IIIa期的ALK阳性NSCLC患者显著改善其无病生存期(DFS)。基于此,在2025版NSCLC诊疗指南中,更新了“术后IB期非鳞NSCLC进行EGFR突变检测,指导辅助靶向治疗”。此外,上调了“根治性手术且术后检测为ALK融合患者,术后阿来替尼辅助治疗”作为I级推荐。
 
其次,对于NSCLC的围术期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展现了以“帕博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为代表的免疫联合化疗的“夹心饼”模式的显著临床优势,在本次指南更新中,对于可手术II-IIIb期NSCLC,上调了“含铂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新辅助+辅助治疗”作为I级推荐,同时也上调了“含铂化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新辅助+辅助治疗”作为II级推荐。
 
第三,对于局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PACIFIC-5研究结果展现了度伐利尤单抗作为巩固治疗可为cCRT或sCRT后未进展的不可手术临床III期NSCLC中国患者带来更进一步的PFS获益。对于III期不可切除NSCLC的治疗新增了“度伐利尤单抗作为序贯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作为I级推荐。此外,LAURA研究及POLESTAR研究结果展示了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在根治性同步/序贯放化疗后添加奥希替尼或阿美替尼巩固治疗可大幅度改善此类患者的PFS,可为患者带来可观的生存获益。基于此,本次指南更新中,对于III期不可切除NSCLC的治疗,新增了“针对分子检测为EGFR敏感突变型的患者,奥希替尼或阿美替尼作为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作为I级推荐。
 
第四,对于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治疗,ASTRUM-002研究结果显示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NSCLC预后。基于此,本次指南更新中,新增了“ASTRUM-002研究结果——斯鲁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一线治疗(PS=0-1患者)”作为I级推荐。另外,HARMONi-2研究中国产原研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相较于帕博利珠单抗在PD-L1阳性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展现了更好的PFS改善,显著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基于此,本次指南更新中亦新增了“HARMONi-2研究结果——依沃西单抗(AK112)vs.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S=0-1患者)”作为II级推荐。
 
《肿瘤瞭望》: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一线治疗策略显著改善了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但耐药问题无法避免。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分享下当前对于免疫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探索进展?

段建春教授: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成为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首选。在临床实践中,常基于患者PD-L1表达水平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化免联合或双免联合等。
 
目前,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耐药后的应对策略领域已有非常多的临床研究探索,包括更换化疗药物、靶免联合或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等。但纵观研究进展,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对于免疫耐药后临床策略探索相关研究结果多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免疫耐药机制更为复杂,目前尚无法更深入了解免疫耐药原因,因此相关研究仅围绕临床策略层面开展。综上,个人认为,未来我们需要收集更多的免疫耐药后的组织标本进行免疫微环境等更加深入的机制层面探索,以明确其耐药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策略。
 
现阶段临床实践中,对于免疫耐药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除更换一线治疗方案外,多根据其不同耐药类型进行相应治疗策略的推荐,同时也有一些相关指南共识为大家临床决策提供指导参考。此外,目前很多大型肿瘤医院及研究中心均在开展ADC、双抗等创新药物相关临床研究,对于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参加临床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检测和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请您结合相关研究进展,谈谈您如何看待MRD在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价值?

段建春教授: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微小残留病灶(MRD)更多是应用于早期肺癌的患者,ADAURA研究证实了MRD阳性预示着更高的复发风险,MRD检测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检测可更早发现肿瘤复发。由此可见,对于有条件的早期NSCLC患者术后可进行MRD动态监测,以期更早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的征象。
 
但实际上,目前在肺癌诊疗实践中对于MRD检测仍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与挑战。首先,目前MRD检测技术仍存在局限性,尚缺乏标准化平台,不同基因检测平台检出率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可见,其阳性预测价值仍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此外,MRD在临床实践中尚未作为常规应用推荐,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型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针对MRD指导肺癌精准诊疗的前瞻性研究,通过对患者术后进行MRD动态监测,以给予患者适应性治疗。期待更多研究结果的公布以期更好的指导MRD在实践中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

分享到: 更多